竹深荷靜
關燈
小
中
大
竹深荷靜
年思蘊在園子裏的住處是她自己挑的, 雖不是園中最氣派的那幾處住所,卻實實在在地享盡了夏日的風光。
五間正屋之後,還有三間小屋連接著精致曲折的游廊;小屋與游廊一律建在水上, 水中又亭亭玉立著許多蓮花,和岸上的千百桿翠竹交相輝映——
若有長風穿過此處,紅蓮搖曳香氣浮動,水波蕩漾竹葉有聲, 想來就是寫下“荷風送香氣,竹露滴清響”一句的孟浩然夫子,也享受不到這極致的富貴堆鑿出的盛景。
在這樣的景致中,似乎連時間的流逝都難以被人察覺到。
故而, 年思蘊如今的日常除了賞景散心、偶爾與福晉和幾位格格小聚之外,就是在這一方小天地中陪伴自己的女兒。
和絮如今已經一歲多了,恰好是牙牙學語的年紀,年思蘊便在那些極閑適安逸的午後辰光裏, 隨口教女兒一些簡單的句子, 也不求她能聽懂多少, 只讓她跟著開口便是了:
“人之初, 性本善……”
可惜和絮的兄長們卻不能像她一樣自在——弘時今年已經十一歲了, 課程容量早就提了上來:從滿漢蒙“三語教學”到四書五經再到騎射, 一樣都不能落下。
而同歲的弘歷弘晝兄弟倆今年也該開蒙,福晉說著“讓他們兄弟好好休養”, 卻還是沒幾天就安排了師傅進園子:
“反正閑著也是閑著, 不如就去學著打打拳踢踢腿吧!”
這些細瑣平凡的小事也被年思蘊記錄了下來,一並寫進了給蘇曉星的第二封信裏;而蘇曉星看到此處, 忍不住擡眼看了身邊正無憂無慮地睡大覺的大錘一眼:
這孩子的美好時光貌似也剩不下幾年了。
至於給年思蘊的回信,蘇曉星卻是想了許久才動筆。
信裏的她是“報喜不報憂”, 也只寫一些自己和大錘吃吃喝喝的日常,寫一些“努力加餐飯”式的告慰。
更多的那些哀痛仿徨和迷茫不安,她們默契地不在信中提起。
蘇曉星的回信送到圓明園後,年思蘊卻沒有來得及第一時間拆看——那一天的她,一大早就被福晉派人以“招待客人”的原因叫走了。
那天來的客人是名副其實的“稀客”:十四阿哥和十四福晉。
女眷們這邊負責招待的只是十四福晉,至於十四爺那邊,自然由胤禛親自出面。
“我從前只聽人提起過四哥的這處園子,原以為也不過就是那些樣子罷了,如今親眼見了,方才明白其中的妙處。”
胤禛沒急著接這句話:十四夫妻倆今天來得實在突然,都到了園子門口了他才知道這件事——
盡管對方找的理由是“出城到暢春園給阿瑪額娘請安,順路過來看看病愈不久的小侄子”,看起來天經地義,但他還是每說一句話都要在心裏過一遍。
“這園子是皇阿瑪的恩典,當然要精心養修維護……”
胤禛的話裏能聽出幾分怡然自得:“況且你也知道的,我如今是閑人一個,不當差的時候,也就琢磨著用這些東西打發打發時間罷了。”
說到這裏的時候,二人的眼神可巧不巧地對上彼此。
單純從五官上分析的話,他們其實是很相似的——畢竟是同胞兄弟;只是年紀的差距和各種人生際遇造成的區別,也同時表現在他們的面龐上,最終帶來“相由心生”似的容貌差異。
一個是富貴閑人般的風輕雲淡,一個是天之驕子有的年輕氣盛。
胤禵聽見兄長這樣說,有一瞬間的垂眸楞神,但很快還是言笑自若:“您這話說給小十六他們那幾個也罷……我都多大了,您怎麽還把我當小孩子哄呢?”
“我哄你做甚。”胤禛的神色看上去鎮定自若:“如今皇阿瑪看重你,你也要用心辦事才是。”
“皇阿瑪是看重我,可事卻沒有我能辦的。”
胤禵卻是搖了搖頭:“眼下朝廷內外都快成了鐵板一塊了,風吹不進水潑不透的……哪還能留一塊地方讓我折騰。”
胤禛沒有讓他接著發這些牢騷,貌似不經意地就轉移了話題:“今年園子裏的蓮花開得好,到了秋天大概能收不少的蓮子,到時候讓你嫂子給送過去。”
他這一句沒頭沒腦的話,也只有剛從暢春園回來的胤禵能聽懂了:
想來皇阿瑪今夏以來心火上亢、失眠心悸的癥候,是一早就傳到這暢春園來了。
現在兄長主動用這“蓮子”來向他示好,他這一趟倒也算沒白來——
蓮子,憐子,這是要讓他這個一路被寵大的幼子去和老三這個“長子”別苗頭?
“您也別勞煩嫂子了,到時候我打發我們家的過來取就是。”
也好,畢竟那一頭的兄弟裏,大家也只是面和心不和。
皇家的親兄弟嘛,這樣因利而聚、利盡而散地搞“合縱連橫”,他早就習慣了。
於是,胤禵也就順勢接下這份來自親哥的好意,並且提出了自己的條件:“我從暢春園出來的時候,看見他們往進去送八百裏加急來著。”
胤禛便也發問:“這時候的八百裏加急……是打哪來的?”
眼看這天色也到了要告辭的時間了,胤禵也就把話說了一半明白:“雖然沒問,t可我留心了一下送信那人的服色。”
“看著大概是西邊——也就是青海那裏來的吧!”
送走了十四夫妻倆的當晚,四爺就去找福晉說話了。
他們說的話沒有第三個人知道,就是對著年思蘊,胤禛也是語焉不詳:“園子裏住著自然舒心……不過現在都到了七月底,這裏也住不了太久了。”
他說這話的同時,還不忘了搖著撥浪鼓逗和絮玩。
既然他不說,年思蘊也就不主動問這其中的緣由了,只問最後的結果:“那,咱們什麽時候回去?”
和絮盯著撥浪鼓瞧了半天,突然猛地發力,趁胤禛不備就從他的手裏奪去了這個一直在動的東西——
胤禛見此情景也是一笑,由著女兒在自己身邊鬧騰:“中秋之前吧……太後還在宮裏,到時候免不了要回去過節的。”
年思蘊點點頭:“也好。”對於這些事情的安排她自然沒有意見,只是……她還有件私事要問。
看著她欲言又止的模樣,胤禛還是主動把這件事提了起來:“你是想問上次和我提起的那些藥方?”
年思蘊有一點心事被當場點明的不好意思:“說到底也不是什麽大事,就是覺得這些古方要是傳不下去的話,多少有些可惜……”
說到這裏,她滿懷期待地看著胤禛:“那您……”
“我已經托人去辦了。”胤禛站起身來,把和絮放回她娘親的懷裏:“也不止你留著的那幾張方子,還讓他們去民間再打問打問;要是能湊到不少類似的古方,就尋幾位大夫細細地看了,最後集成一冊打版刊印出來。”
他神色溫和地望著年思蘊與和絮:“也算是給你們母女積福積壽。”
聽他安排地如此面面俱到,年思蘊倒有點心虛了:“這福我們可受不起……世上哪有無功而受祿的好事呢?”
她最開始的設想,也不過是將那幾張機緣巧合下得來的藥方在禦藥房留個底,使其不至於失傳罷了。
不過想起這些事的時候,她總是有些不能明言的感慨:她是自幼喜愛醫術,這些年來醫理方劑之學也學了不少,但受限於女子之身,保存傳承下這些古方,已經是她所能做的極限了。
在這天之後,便要數著日子等待回城了——不過在這所剩不多的時間裏,圓明園還迎來了一位意料之外的客人。
“雖是殘荷敗葉,卻也不難想其盛開時是何等風致……可惜啊可惜,是我來得晚了!”
三阿哥胤祉是一個人來的,自然全程由胤禛陪著,女眷們再不必出面。
駐足於漢白玉砌成的拱橋上,望著腳下的潺潺流水和遠處不覆夏日風韻的荷塘,胤祉是發自內心地嘆惋不已。
胤禛作為此處的主人,就沒有這麽多的感慨了:“四季流轉是自然之理,明年夏天它們照舊是會開的……到時候我派人專程去請,三哥可不要再錯過花期了!”
二人就這樣閑聊了許多風雅之事,等到胤禛都快要聊不下去,想直接問清楚對方的來意時,胤祉才不緊不慢地切入正題:“此番前來,是受人之托,請雍親王寬容一事的。”
“您這話說得未免太客氣。”胤禛聽了這話,心中立刻開始想最近有什麽事和他這位三哥扯上了關系,口中卻是說的斬釘截鐵:
“三哥提出來,我只管照辦就是。”
胤祉臉上的笑容更真實了一點:“是琉璃廠的一位書坊坊主,素日與我有些交情……你知道的,我平日也就只同這些人往來。”
“也只有三哥能與這些文人雅士關系如此密切了。”
話是這麽說,但兩人都心知肚明,他們走的是一條路子——埋頭做個不問政事的清閑王爺,至少表面上要是如此。
正所謂“夫唯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年思蘊在園子裏的住處是她自己挑的, 雖不是園中最氣派的那幾處住所,卻實實在在地享盡了夏日的風光。
五間正屋之後,還有三間小屋連接著精致曲折的游廊;小屋與游廊一律建在水上, 水中又亭亭玉立著許多蓮花,和岸上的千百桿翠竹交相輝映——
若有長風穿過此處,紅蓮搖曳香氣浮動,水波蕩漾竹葉有聲, 想來就是寫下“荷風送香氣,竹露滴清響”一句的孟浩然夫子,也享受不到這極致的富貴堆鑿出的盛景。
在這樣的景致中,似乎連時間的流逝都難以被人察覺到。
故而, 年思蘊如今的日常除了賞景散心、偶爾與福晉和幾位格格小聚之外,就是在這一方小天地中陪伴自己的女兒。
和絮如今已經一歲多了,恰好是牙牙學語的年紀,年思蘊便在那些極閑適安逸的午後辰光裏, 隨口教女兒一些簡單的句子, 也不求她能聽懂多少, 只讓她跟著開口便是了:
“人之初, 性本善……”
可惜和絮的兄長們卻不能像她一樣自在——弘時今年已經十一歲了, 課程容量早就提了上來:從滿漢蒙“三語教學”到四書五經再到騎射, 一樣都不能落下。
而同歲的弘歷弘晝兄弟倆今年也該開蒙,福晉說著“讓他們兄弟好好休養”, 卻還是沒幾天就安排了師傅進園子:
“反正閑著也是閑著, 不如就去學著打打拳踢踢腿吧!”
這些細瑣平凡的小事也被年思蘊記錄了下來,一並寫進了給蘇曉星的第二封信裏;而蘇曉星看到此處, 忍不住擡眼看了身邊正無憂無慮地睡大覺的大錘一眼:
這孩子的美好時光貌似也剩不下幾年了。
至於給年思蘊的回信,蘇曉星卻是想了許久才動筆。
信裏的她是“報喜不報憂”, 也只寫一些自己和大錘吃吃喝喝的日常,寫一些“努力加餐飯”式的告慰。
更多的那些哀痛仿徨和迷茫不安,她們默契地不在信中提起。
蘇曉星的回信送到圓明園後,年思蘊卻沒有來得及第一時間拆看——那一天的她,一大早就被福晉派人以“招待客人”的原因叫走了。
那天來的客人是名副其實的“稀客”:十四阿哥和十四福晉。
女眷們這邊負責招待的只是十四福晉,至於十四爺那邊,自然由胤禛親自出面。
“我從前只聽人提起過四哥的這處園子,原以為也不過就是那些樣子罷了,如今親眼見了,方才明白其中的妙處。”
胤禛沒急著接這句話:十四夫妻倆今天來得實在突然,都到了園子門口了他才知道這件事——
盡管對方找的理由是“出城到暢春園給阿瑪額娘請安,順路過來看看病愈不久的小侄子”,看起來天經地義,但他還是每說一句話都要在心裏過一遍。
“這園子是皇阿瑪的恩典,當然要精心養修維護……”
胤禛的話裏能聽出幾分怡然自得:“況且你也知道的,我如今是閑人一個,不當差的時候,也就琢磨著用這些東西打發打發時間罷了。”
說到這裏的時候,二人的眼神可巧不巧地對上彼此。
單純從五官上分析的話,他們其實是很相似的——畢竟是同胞兄弟;只是年紀的差距和各種人生際遇造成的區別,也同時表現在他們的面龐上,最終帶來“相由心生”似的容貌差異。
一個是富貴閑人般的風輕雲淡,一個是天之驕子有的年輕氣盛。
胤禵聽見兄長這樣說,有一瞬間的垂眸楞神,但很快還是言笑自若:“您這話說給小十六他們那幾個也罷……我都多大了,您怎麽還把我當小孩子哄呢?”
“我哄你做甚。”胤禛的神色看上去鎮定自若:“如今皇阿瑪看重你,你也要用心辦事才是。”
“皇阿瑪是看重我,可事卻沒有我能辦的。”
胤禵卻是搖了搖頭:“眼下朝廷內外都快成了鐵板一塊了,風吹不進水潑不透的……哪還能留一塊地方讓我折騰。”
胤禛沒有讓他接著發這些牢騷,貌似不經意地就轉移了話題:“今年園子裏的蓮花開得好,到了秋天大概能收不少的蓮子,到時候讓你嫂子給送過去。”
他這一句沒頭沒腦的話,也只有剛從暢春園回來的胤禵能聽懂了:
想來皇阿瑪今夏以來心火上亢、失眠心悸的癥候,是一早就傳到這暢春園來了。
現在兄長主動用這“蓮子”來向他示好,他這一趟倒也算沒白來——
蓮子,憐子,這是要讓他這個一路被寵大的幼子去和老三這個“長子”別苗頭?
“您也別勞煩嫂子了,到時候我打發我們家的過來取就是。”
也好,畢竟那一頭的兄弟裏,大家也只是面和心不和。
皇家的親兄弟嘛,這樣因利而聚、利盡而散地搞“合縱連橫”,他早就習慣了。
於是,胤禵也就順勢接下這份來自親哥的好意,並且提出了自己的條件:“我從暢春園出來的時候,看見他們往進去送八百裏加急來著。”
胤禛便也發問:“這時候的八百裏加急……是打哪來的?”
眼看這天色也到了要告辭的時間了,胤禵也就把話說了一半明白:“雖然沒問,t可我留心了一下送信那人的服色。”
“看著大概是西邊——也就是青海那裏來的吧!”
送走了十四夫妻倆的當晚,四爺就去找福晉說話了。
他們說的話沒有第三個人知道,就是對著年思蘊,胤禛也是語焉不詳:“園子裏住著自然舒心……不過現在都到了七月底,這裏也住不了太久了。”
他說這話的同時,還不忘了搖著撥浪鼓逗和絮玩。
既然他不說,年思蘊也就不主動問這其中的緣由了,只問最後的結果:“那,咱們什麽時候回去?”
和絮盯著撥浪鼓瞧了半天,突然猛地發力,趁胤禛不備就從他的手裏奪去了這個一直在動的東西——
胤禛見此情景也是一笑,由著女兒在自己身邊鬧騰:“中秋之前吧……太後還在宮裏,到時候免不了要回去過節的。”
年思蘊點點頭:“也好。”對於這些事情的安排她自然沒有意見,只是……她還有件私事要問。
看著她欲言又止的模樣,胤禛還是主動把這件事提了起來:“你是想問上次和我提起的那些藥方?”
年思蘊有一點心事被當場點明的不好意思:“說到底也不是什麽大事,就是覺得這些古方要是傳不下去的話,多少有些可惜……”
說到這裏,她滿懷期待地看著胤禛:“那您……”
“我已經托人去辦了。”胤禛站起身來,把和絮放回她娘親的懷裏:“也不止你留著的那幾張方子,還讓他們去民間再打問打問;要是能湊到不少類似的古方,就尋幾位大夫細細地看了,最後集成一冊打版刊印出來。”
他神色溫和地望著年思蘊與和絮:“也算是給你們母女積福積壽。”
聽他安排地如此面面俱到,年思蘊倒有點心虛了:“這福我們可受不起……世上哪有無功而受祿的好事呢?”
她最開始的設想,也不過是將那幾張機緣巧合下得來的藥方在禦藥房留個底,使其不至於失傳罷了。
不過想起這些事的時候,她總是有些不能明言的感慨:她是自幼喜愛醫術,這些年來醫理方劑之學也學了不少,但受限於女子之身,保存傳承下這些古方,已經是她所能做的極限了。
在這天之後,便要數著日子等待回城了——不過在這所剩不多的時間裏,圓明園還迎來了一位意料之外的客人。
“雖是殘荷敗葉,卻也不難想其盛開時是何等風致……可惜啊可惜,是我來得晚了!”
三阿哥胤祉是一個人來的,自然全程由胤禛陪著,女眷們再不必出面。
駐足於漢白玉砌成的拱橋上,望著腳下的潺潺流水和遠處不覆夏日風韻的荷塘,胤祉是發自內心地嘆惋不已。
胤禛作為此處的主人,就沒有這麽多的感慨了:“四季流轉是自然之理,明年夏天它們照舊是會開的……到時候我派人專程去請,三哥可不要再錯過花期了!”
二人就這樣閑聊了許多風雅之事,等到胤禛都快要聊不下去,想直接問清楚對方的來意時,胤祉才不緊不慢地切入正題:“此番前來,是受人之托,請雍親王寬容一事的。”
“您這話說得未免太客氣。”胤禛聽了這話,心中立刻開始想最近有什麽事和他這位三哥扯上了關系,口中卻是說的斬釘截鐵:
“三哥提出來,我只管照辦就是。”
胤祉臉上的笑容更真實了一點:“是琉璃廠的一位書坊坊主,素日與我有些交情……你知道的,我平日也就只同這些人往來。”
“也只有三哥能與這些文人雅士關系如此密切了。”
話是這麽說,但兩人都心知肚明,他們走的是一條路子——埋頭做個不問政事的清閑王爺,至少表面上要是如此。
正所謂“夫唯不爭,故天下莫能與之爭。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